首页 问答 正文

甘肃现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

问答 编辑:泓洋 日期:2024-07-27 14:11:11 42人浏览

甘肃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纪实

2023年7月22日至24日,甘肃省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暴雨如注,江河横溢,多个市州遭受重创,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将从暴雨的成因、影响范围、灾害损失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全面回顾这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事件。

暴雨成因分析

此次甘肃区域性暴雨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线的共同作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携带了大量水汽,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甘肃上空交汇,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导致水汽凝结并释放大量潜热,进而加剧了降水过程,低层切变线的存在,使得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强烈扰动,进一步促进了降水的发生和发展。

暴雨影响范围与特点

此次暴雨过程具有累积雨量大、降水强度强、落区集中等特点,据统计,7月22日8时至25日8时,全省共计1167个乡镇(2214个观测站)出现降水,其中平凉市大部、定西市东部、庆阳市南部、天水市东部、陇南市东部和南部局地累积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更为严重的是,通渭、崇信、灵台、秦州、华亭、成县、徽县等县(区)局部地方累积降水量超过250毫米,个别站点如崇信新窑林场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7.7毫米,成为此次暴雨过程中的最大累积降水量记录。

甘肃现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

暴雨还伴随着短时强降水的频繁发生,白银、甘南、临夏、定西、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共出现465站次1小时降水量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23日1时至2时的通渭陇山,达到了79.1毫米,这种高强度的降水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给当地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多处出现内涝和山洪灾害。

灾害损失与影响

这场历史罕见的区域性暴雨给甘肃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损失,据甘肃省应急等部门统计,灾害共造成甘南、定西、庆阳、白银、天水、平凉、陇南7个市州19.25万人受灾,部分地区道路中断、通信设施受损,农作物被淹,房屋倒塌,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定西市通渭县还发生了1人遇难、陇南市武都区3人失联的悲剧,给受灾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暴雨还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崇信、通渭等县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大量泥沙和石块冲入河道和农田,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暴雨还导致部分水库和河流超警戒水位运行,增加了防洪排涝的难度和风险。

应对措施与救援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各部门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广大群众做好防范准备;调集救援力量和物资设备,迅速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广大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曲抗洪救灾的壮丽凯歌,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反思与展望

此次甘肃区域性暴雨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防洪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和谐。

甘肃现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却是深刻的,让我们铭记这场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