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在四川成都正式发布,这份报告从法律体系、行政监管与综合治理、司法保护、平台实践、社会共治、网络素养六个维度,全面总结了我国2023-2024年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进展和成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庞大规模与活跃度
《报告》指出,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普及率高,显示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极高活跃度,未成年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包括学习(72.56%)、看视频(56.06%)和玩游戏(53.53%),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网络娱乐尤其是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报告》强调,新技术的运用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个性化教育和智能化学习系统,有助于开发内容审查工具,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效识别和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新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个性化推荐算法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误报问题也可能限制未成年人的信息获取权和表达自由。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多方共治
《报告》建议,面向未来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构建,需要从多方共治、技术创新、素养教育等多维度展开,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有机结合,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教育,提高家长参与度,提升公众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青少年模式”作为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其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报告》显示,虽然过半的网游平台提供了“青少年模式”,但仍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平台未提供,部分已提供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技术漏洞,如不会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核验用户信息,未成年玩家可以轻松绕过平台监管,这要求网游平台加强技术迭代,补齐宣传短板,让家长会用、能用、管用。
家长监管的重要性与困境
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报告》指出,亲子关系是影响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被家长监管的未成年玩家在游戏时长和游戏消费上表现得更克制和健康,家长要想有效监管并非易事,网络知识鸿沟和监管技术匮乏成为横亘在家长面前的“两座大山”,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和监护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律法规的保障与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报告》强调,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法律也明确了国家机关、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和指引,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让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4-04 14:14:43
2025-04-04 13:56:46
2025-04-04 13:38:39
2025-04-04 13:20:32
2025-04-04 13:02:44
2025-04-04 12:44:29
2025-04-04 12:26:28
2025-04-04 12:08:33